7月15日正式入伏!俗話說“熱在三伏”。三伏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統(tǒng)稱,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。今年三伏是40天。那么,三伏是怎么來的?為什么三伏最熱?三伏天需要注意啥?一起來看。
三伏天怎么算?
民間有“夏至三庚數(shù)頭伏”的說法,意思是說,從夏至日開始數(shù)起,數(shù)到第三個“庚日”就進入初伏。
中國天文學會會員、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介紹,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國古代歷法的“干支紀日法”確定的。干支是天干、地支的合稱,天干由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”組成,一共10個;地支由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”組成,一共12個。天干地支按順序搭配,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,六十個為一周期,俗稱“六十甲子”,循環(huán)記錄日期。由于天干是10個,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(xiàn)一個帶有“庚”字的日子,稱為“庚日”。
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個“庚日”為初伏第一天、第四個“庚日”為中伏第一天,立秋日起第一個“庚日”為末伏第一天,合起來叫三伏。初伏、末伏持續(xù)的時間均為10天,但中伏的日期不固定,有的年份是10天,有的年份是20天。
夏至大都出現(xiàn)在公歷每年的6月21日前后一兩天之內,今年夏至是6月21日。從夏至日算起,第一個“庚日(庚申日)”是6月25日;第二個“庚日(庚午日)”是7月5日;第三個“庚日(庚辰日)”是7月15日,于是7月15日就成了今年初伏(也叫頭伏)的起始日。
楊婧表示,公歷平年一年365天,閏年一年366天,都不是10的整數(shù)倍,因此今年某一天是“庚日”,明年就不是“庚日”。由于“庚日”的變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,如2022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,2023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1日。
為何三伏這么熱?
夏天,北半球傾向太陽,太陽光的方向與地面近乎垂直。夏至這一天,太陽在天上最“高”,理應是最熱的一天。但實際上,最熱的是一個多月后的三伏天。這是為什么呢?
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,太陽光首先加熱地面,地面再通過紅外輻射、空氣對流和水分蒸發(fā)把熱帶給空氣。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,有大約10噸的空氣可以儲存大量的熱。這就使地表的溫度不會太高。到了晚上,這些熱量又使地表的溫度不致過低。這樣,地球上的晝夜溫差只有幾攝氏度到十幾攝氏度。
因此,每天的平均溫度就不完全取決于從太陽得到多少熱量,而是每天得到的熱量和散失的熱量之間的差,即積累的熱量的凈變化。
夏至過后的幾十天中,雖然太陽的位置較高、日照時間較長,每天接收到的熱量還是超過散失的熱量,所以溫度不斷升高。
加之夏季雨水多,空氣濕度大,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,這也是天氣更加悶熱的重要原因。同時,在七八月,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區(qū)。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,使天氣晴朗少云,有利于陽光照射,地面輻射增溫,天氣也就更熱。
三伏天要注意些什么?
避免貪涼,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。在工作場合中,適當調高空調溫度。千萬不可對著空調或風扇直吹。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,隨外界環(huán)境隨時加減衣服。
在食物“補養(yǎng)”方面,因為三伏天天氣炎熱,出汗甚多,此時節(jié)不適合吃得過于葷腥油膩,三分葷七分素比較合理。
在伏天里應多吃苦味食物,如苦菊、芹菜、茴香、香菜、苦瓜、蘿卜葉等??辔妒澄镏兴纳飰A因具有消暑清熱、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、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,是夏季天然養(yǎng)生品。
“去火”也是三伏天養(yǎng)生的必備功課。去火的食物,上佳選擇有綠豆、苦瓜、西紅柿等性涼、清暑的食物。牛奶營養(yǎng)全,可以溫脾、補水、滋陰、解熱毒,也是三伏天養(yǎng)生“去火”之良品。
戶外作業(yè)、外出活動、運動盡量避開中午12點到14點最熱的時段。避免陽光直射,衣著淺色輕便透氣的鞋帽、衣服,外出使用防曬霜,在烈日下工作應增加休息時間,避免過度疲勞。記得多喝水,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,如果在戶外劇烈運動,應該每小時喝2杯至4杯水,以淡鹽水為宜。據(jù)中國氣象局網(wǎng)
責編:瘦馬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王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