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3日,走進舞陽縣東紅農機專業(yè)合作社的大院,從不帶滴灌鋪設裝置的一代機,到改進排種裝置并加裝滴灌鋪設裝置的二代機,再到如今已基本完善的五代機,這些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種機,一個個排列開來,整齊又威風。
2019年至今,漯河市農業(yè)機械技術中心和舞陽縣東紅農機專業(yè)合作社“牽手”,經過反復試驗、不斷改進,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種機已升級至第五代,成效初顯。
農機到底好不好,使用過的農戶最有發(fā)言權。舞陽縣田園先鋒種植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王朝鎖在去年現場觀摩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種機后,當即決定在流轉的300多畝地里使用新機器。
“以前一畝地一般種4500多株玉米苗,用這種機器一畝地能種6500多株。苗種得多了,產量自然有了基礎保障。”王朝鎖說。
和以往的播種機相比,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種機播得苗均勻且整齊,而且玉米苗之間呈三角形分布,苗與苗之間的直線距離加大了,有助于通風透光,給密植玉米提供了更好的生長條件。
除幫助實現玉米密植外,這種新機器前裝旋耕機,播種時直接耕地,而且機器一邊行駛一邊鋪設滴灌帶。“播種機所經之處,啥都齊活兒了。”王朝鎖邊介紹邊用手比畫。
秋作物普遍生長期較短,尤其是玉米,種植密度增加了,水肥跟不上,單產提升也就難實現。
以前種玉米,施肥都是“一炮轟”,后期玉米長到兩米多高,人都進不去。有了水肥一體機和滴灌帶,澆水施肥變得更加高效便捷。
“擱在以前,要是年景好,玉米每畝能有550公斤左右的產量都很不錯了;要是天公不作美,種地就得賠本?,F在不一樣了,用上新設備,澆水追肥都方便得很。玉米‘吃得飽’,自然也就長得壯。”去年,借助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種機和水肥一體機,玉米畝產達到了1092公斤,王朝鎖流轉的土地成了名副其實的“噸糧田”。
站在王朝鎖流轉的地邊,只見玉米郁郁蔥蔥,長勢喜人;低頭往下看,一條條滴灌帶好似“毛細血管”,正在為玉米輸送“能量”;一旁的王朝鎖看起來優(yōu)哉游哉。現代農機幫助農戶完成了從“起早貪黑忙不完”到輕松種地的轉變。
新設備的投入與產出是否成正比也是人們關注的重點。漯河市農業(yè)機械技術中心農藝師楊鵬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。“水肥一體化設備及主管、支管都是首年投入,只有毛管需要每年投入,毛管成本每畝100元左右。但借助水肥一體化設備,節(jié)水省肥省人工,還增效益,綜合算下來畝均節(jié)本增效200多元呢。”
種地成本降低了,效益卻提高了,“一降一升”吸引了眾多農戶前來選購新農機。“不光是當地在用,新農機在山東、河北等省份都很受歡迎。”楊鵬輝無比自豪地說。
有了新設備,新的操作技術也不能掉隊。漯河市農業(yè)機械技術中心發(fā)布了《夏玉米密植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(guī)程》《夏玉米密植水肥滴灌操作技術規(guī)程》等,為指導農戶使用新型農業(yè)裝備提供了詳細的“說明書”。
先進的農業(yè)機械是糧食增產減損的重要抓手。借助先進機械,精準播種、合理密植、適當水肥,為糧食增產夯實基礎。除此之外,減損就是增收的理念深入人心。玉米籽粒收獲機在我省的應用如今也較為廣泛,解決了收獲期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多、收獲品質差、人工成本高等問題。
如此一來,種地可以實現“種得密、管得好、收得凈”,現代農機托穩(wěn)了糧食生產的基本盤,為秋糧單產提升帶來了切實助力。
記者手記
從傳統(tǒng)農業(yè)到現代農業(yè)的蝶變,離不開現代農機的有力支撐。
借助新農機播種,效率高效果好,玉米密植基礎打得牢;借助水肥一體機和滴灌帶,田里好似裝上了人工“心臟”和“血管”,玉米生長的“動力裝置”齊活兒了;到了收獲期,玉米籽粒收獲機效率高、損耗低。
從種到管、從管到收,一個個新型農業(yè)機械給種地帶來了“新招式”,農機有實力,種地出實績。(本報記者 趙春喜 見習記者劉一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