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召陵區(qū)老窩鎮(zhèn)一中有這樣一位青年教師,她用孝悌和堅強為家庭撐起一片晴空,為學生做好表率。她就是王蘇平。
1987年,王蘇平出生于老窩鎮(zhèn)一個普通的家庭。雖然生活不富裕,家里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,但父母慈愛,她得到的關愛一點都不少。
“從我記事起,母親的身體就不好。為了養(yǎng)活我們兄妹三人,她每天和父親早出晚歸地忙碌??粗赣H日漸憔悴,我從小就懂得為她分擔家務。”王蘇平告訴記者。
當別的孩子還在丟沙包、跳皮筋的時候,王蘇平就學會了生火做飯、洗衣疊被這些生活技能。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,她勤勞、節(jié)儉,從未向父母要過一次零花錢。
雖然生活艱辛,王蘇平卻保持著優(yōu)異的學習成績。后來,她考入河南師范大學,讓這個家庭燃起了新的希望。剛入學不久,母親的病就突然惡化,家里很快負債累累。那一年,哥哥退學了,她也想退學打工,父親告訴她:“這么多年的努力,說啥也不能白費。”王蘇平堅持了下來。她不僅堅持完成學業(yè),同時還打三四份工,賺的錢一部分供自己和弟弟讀書,一部分為母親治病。可是,母親還是在2011年離開了她。2012年,王蘇平的父親在田間勞作,突發(fā)腦溢血,從此生活不能自理。接父親回家那天,看著還顯稚嫩的弟弟,王蘇平深吸一口氣,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家撐起來。
大學畢業(yè)后,王蘇平毫不猶豫地選擇回鄉(xiāng)就業(yè)。鄉(xiāng)親們都知道她是個孝順孩子,上門說媒的來了一個又一個,她都一一回絕。她要等一個絕對靠得住的人,能接受她的條件——帶著父親出嫁。
后來,王蘇平結婚了,婆家一家都是善良的人,借錢給她父親蓋了一間房,還建了帶坐便的衛(wèi)生間。王蘇平待婆婆如同親媽。今年年初,婆婆突然感覺胸悶,血壓居高不下,王蘇平擔心婆婆,就整夜整夜地守在床邊。
特殊的經歷使王蘇平很早就明白關愛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。參加工作后,她把熱情獻給學生,班里有一名學生因長期缺少父母關愛,性格乖張,經常打架。王蘇平沒有疾言厲色地批評教育,而是像慈母般地關愛他,耐心地向他講道理。這名學生心態(tài)很快轉變,成績大幅提高。
“在遇到困難時,一顆愛人之心就是勇氣的源泉。”王蘇平說。
友善如公民德行的陽光,為人際關系注入正能量,為社會和諧提供潤滑劑。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顯著區(qū)別,就是人與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緣地域的限制,構建起一個“陌生人社會”。在這樣的社會里,“人人為我、我為人人”的親善、互助、友愛變得尤為珍貴。 王蘇平是我市眾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代表之一。(記者:楊旭)
責編:翟婷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汪中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