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天(2月28日),我就將登記第1500人次出入的信息,那個時候,我將說出這個月第3000次‘您好’,這大概是我這輩子說客氣話最多的一個月吧。”2月27日,河南鶴壁大學生志愿者王卿宇在日記里寫道。
2020年春節(jié)前,西南政法大學2018級學生王卿宇回到鶴壁家中,準備享受一個完美的假期。
疫情來襲,打亂了所有人的計劃,王卿宇也不能幸免。本想利用春節(jié)好好陪陪他的父母,另外一個身份是公職人員,這在中國就意味著奉獻。在王卿宇父母被疫情拴在防控一線的時候,王卿宇被摁在了家里。吃著水果,看著電視,王卿宇悠哉了好幾天。
有一天,王卿宇偶爾把目光投向窗外,看到外面零散走過的居民,眼神中全是嚴肅,全然沒有了安靜祥和的節(jié)日氣氛,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要做點什么。
晚上,他就向父親提出要當志愿者。
“我跟你媽都在防疫一線,你就在家老實待著吧。”爸爸頭也不抬駁回了請求。
“我是成年人了,我想幫你們,也想幫咱們的鄰居們,哪怕在門口做個記錄也是出力啊。”王卿宇極力爭取。
“志愿者要一大早起床,要對所有人說話客氣,一個人最少說兩遍您好,志愿者沒有權力只是奉獻,志愿者還要承擔高幾倍的感染風險,這些你都了解嗎?”父親接連發(fā)問。
但王卿宇鐵了心,就想做個哪怕是登記信息的志愿者。
小區(qū)門口還真缺記錄的。疫情來勢洶洶,基層工作人員各種事情焦頭爛額,不得不在各小區(qū)招募志愿者。
父親嘴上說不想讓他去,但還是給他報名“走后門”,王卿宇如愿以償?shù)禺斏狭酥驹刚摺?/span>
他的職責是在門口登記出入人員信息,核驗身份證和出入證明,測量體溫。
正如父親所說,如果不偷工減料,志愿者對每個出入人員最少說兩遍“您好”。
“您好,請配合測量體溫,請出示身份證。”
“您好,請收好您的證件,請注意戴好口罩,少出門,勤洗手,不聚集,勤通風。”
除了這兩句標準“話術”,志愿者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,準備隨時打散聚攏的人群。
“請大家按順序進出,間隔1米。”
“請大家別聚堆兒,這邊人少,來這邊排隊。”
說話的同時,志愿者還要在北方的寒風中拿起筆,在本子上詳細寫下姓名身份證號,一筆一劃都不能馬虎。每天登記幾十個出入信息,王卿宇感覺自己快把這輩子的客氣話說完了。
盡管如此辛苦,相對于入戶排查的工作人員,王卿宇還是感覺自己好多了。他認為大門口是開闊地帶,即使有病毒也不容易聚集,算是低風險。
當志愿者時間長了,王卿宇總結出一些經驗,但他面對個別老年人依然有點怵。“他們不戴口罩,你說破嘴皮子也沒用,但你又不能發(fā)火。”對于這樣的老人,王卿宇和其他志愿者總結出一個著名的電影臺詞,“以德胡(服)人”,“我們就纏著他叫爺爺,他保證最后乖乖戴上口罩。”
當然,志愿者收獲最多的還是感謝。有一個老人每次出去買菜,看到青年志愿者都會笑著說謝謝。王卿宇不由得感嘆,“你看著他在口罩后面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菊花,你感覺干這些真值啊。”
除了那位老人,王卿宇印象最深的是一對夫婦。
那天是2月26日,王卿宇突然接到了父親的電話。電話接通,那頭傳來了父親的聲音,“兒子,祝你生日快樂。”忙于登記的他還沒反應過來,父親已經掛斷了電話。這時候,一對夫婦沖了過來,急著要出去,而根據(jù)出入規(guī)定,他們暫時無法出去。
“孩子開學了,我們要給他買學習用品,必須得出去。”面對志愿者的解釋,這對夫婦堅持要出去,而且說話語調越來越高,明顯是動了肝火。王卿宇問了半天,才知道這家人的孩子要上網(wǎng)課,需要準備一些學習用品,不然會耽誤事兒。
孩子上課確實是大事兒,可那會兒確實無法放行,這可讓工作人員犯了難。僵持了一會兒,王卿宇一拍腦袋,對帶隊領導說,我回家一趟,去去就來。一會兒的工夫,他拿來了自己的學習用品,送給了那對夫婦。剛才還急得團團轉的夫婦卻有點不好意思了,忙不迭地說著謝謝。
說到這個事兒,王卿宇有點得意,“我以前過生日都是別人給我送禮物,這次自己以成人角色送別人禮物,更有意義,更為難忘”。
看著那對夫婦滿意地離去,王卿宇若有所思,他準備修改一下自己的“戰(zhàn)疫計劃”。除了繼續(xù)白天的“您好”,他準備把網(wǎng)上的時間用起來,“搞搞直播,給小區(qū)的弟弟妹妹們輔導輔導作業(yè)。”
“我可不想讓疫情荒廢了他們的學業(yè),絕對不能。”志愿者王卿宇說。
責任編輯:孫婧